行政诉讼证据的辨认和核实的原则是什么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4-08-04
行政诉讼证据的鉴定和核实意义及原则
一、行政诉讼证据鉴定和核实的意义
行政诉讼证据的鉴定和核实是指在法官主持下,当事人就相关证据进行辨认和对质,就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辩论的活动,是审查证据的重要环节。
二、行政诉讼证据鉴定和核实的原则
在对证据进行对质和辨认的过程中,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勘验人发问。然而,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相互发问,或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时,发问的内容应与案件事实有关,不能使用引诱、威胁、侮辱等语言或方式。
(一)对书证和物证的质证
对书证和物证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应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但当事人出示原件或原物存在困难且经法庭准许,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如果原件或原物不存在,可以出示其他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一致的证据。
(二)对视听资料的质证
当事人原则上应向法庭出示视听资料的原始载体。视听资料应当在庭审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三)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问题
对证人进行交叉询问是审查证人证言必要而有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在庭审中作证,并接受当事人的询问。我国法律规定,凡是了解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必要时,原告或第三人可以要求相关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包括以下情况:
- 对现场笔录的合法性或真实性有异议
- 对扣押财产的品种或数量有异议
- 对检验的物品取样或保管有异议
- 对行政执法人员身份的合法性有异议
- 需要出庭作证的其他情形
然而,鉴于特殊情况下,证人不可能或不方便出庭,法律规定以下情形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 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
- 证人因年迈体弱或行动不便无法出庭
- 证人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无法出庭
- 证人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其他意外事件无法出庭
- 证人因其他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出庭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即使了解案件情况,也不能向法庭正确描述和说明,因此不能作为证人。如果当事人对证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有怀疑,有权向法院提出审查或鉴定申请。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可以对证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进行审查或交由有关部门鉴定。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职权交由有关部门鉴定。当事人要求证人出庭作证,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经人民法院许可方可进行。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出示证明其身份的证件。法庭应告知其诚实作证的法律义务和作伪证的法律责任。出庭作证的证人不得旁听案件的审理。法庭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但组织证人对质除外。证人应陈述其亲历的具体事实。证人根据其经历所作的判断、推测或评论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四)对鉴定意见的质证
在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可以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如果鉴定人因正当事由不能出庭,经法庭准许可以不出庭,由当事人对其书面鉴定结论进行质证。对于出庭接受询问的鉴定人,法庭应核实其身份、与当事人及案件的关系,并告知鉴定人如实说明鉴定情况的法律义务和故意作虚假说明的法律责任。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必要时,法庭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对质。当事人对出庭的专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学历、资历等专业资格有异议时,可以进行询问。由法庭决定其是否可以作为专业人员出庭。专业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