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解读之二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0-22
有效统一法律适用合理平衡各方利益
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的重要性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出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规定》至少有三个亮点,其中之一是统一了法律适用标准,避免了裁判冲突。近年来,随着公证活动的普及,公证机构被诉至法院的案件也越来越多。然而,关于公证机构的性质、公证行为的承担责任等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不同法院的裁判也存在冲突,导致公证机构和当事人无所适从。《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工作中的空白,有效统一了涉及公证机构侵权赔偿诉讼的法律适用标准,为规范公证事业发展、维护当事人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明确公证机构侵权赔偿责任的过错判断标准
《规定》第一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和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根据公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公证机构承担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应当作为侵权赔偿纠纷处理。然而,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则要视其行为是否具有过错而定。《规定》第四条通过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公证机构过错的判断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直接违反职业准则、未尽及时补救义务、未尽审慎义务。公证机构在损毁、篡改公证书或者公证档案、泄露当事人商业秘密和隐私、违反行业规范要求出具公证书等情况下的过错相对明显。对于存在错误的公证书,公证机构未能及时纠正或补正的情况下的过错也比较直接明显。而对于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未尽到充分审核义务致使公证书错误或不真实等情况下的过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总的来说,《规定》的明确规定消除了以往关于受理问题的分歧,为处理公证侵权赔偿纠纷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创新公证机构民事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
《规定》创新了公证机构民事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根据“过错与责任相当”的原则,没有过错就不承担责任,有多大的过错就承担多少责任。公证文书错误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需要进行区别对待。《规定》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公证机构连带责任、不负赔偿责任等法律后果。特别是,《规定》明确规定,在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公证致使公证书错误并造成他人损失的情况下,公证机构在未尽审核义务的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在于,损失完全是由于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而产生的,过错完全在于当事人。对于因此受到损害的其他利害关系人来说,要求过错当事人承担完全赔偿责任是合理的。然而,由于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当事人往往责任财产不足,无法切实保障受到侵害方的利益得到赔偿。作为法定的证明机构,公证机构在审核材料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应当承担一定的审核义务。在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情况下,公证机构应当依法履行核查义务,不能对虚假证明材料视而不见,任由损害发生或扩大。因此,尽管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与损害之间存在间接因果关系,但在直接责任人无力清偿时,公证机构在未尽审慎审核义务的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也是一种合理的利益平衡。通过以上三个亮点,可以看出,《规定》的出台在有效统一法律适用、合理平衡各方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将进一步规范公证事业的发展,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促进公证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