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0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依法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当事人对该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然而,如果公证债权文书确实存在错误,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当事人和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就争议内容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公证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证在法律上的效能和法律作用。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公证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公证机构赋予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无需经过诉讼程序。这一效力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中得到明确规定。
当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采用公证形式设立、变更或终止时,公证即成为相应的法律行为设立、变更、终止的必备要件。此外,根据国际惯例或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某些法律行为设立、变更或终止也必须办理公证,公证也成为其成立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