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8 更新时间:2024-05-01
承诺书公证具备法律效力的前提是承诺人亲笔签名,并且承诺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缔约人的表达行为必须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真实意思,即表达行为的效果与其真实意思一致。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意思表示真实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基本要求。如果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的效力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一般误解等情况下,合同仍然有效。但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合同可以被撤销。在利用他人困境导致合同明显不公平的情况下,合同也可以被撤销。在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达成的合同,如果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如果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合同可以被撤销。
在这里,法律一方面应该进行广泛解释,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以及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另一方面,法律应该进行限制解释,仅指强制性规范,而不包括任意性规范。合同不得违反强制性规范是合同制度目的的要求。除了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外,合同还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合同法》第七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由于社会生活广泛,经济交往繁多,情况复杂,法律无法对所有情况都做出详尽规定,因此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成为最后的底线。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包括我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基础、公共秩序、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等。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严重违背了合同制度的目的,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因此不允许存在。将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一方面可以弥补法律调整中的漏洞和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伦理的发展和整顿社会风气。
合同标的决定了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合同标的,合同就失去了目的,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应当被视为无效。合同标的可能性是指合同标的能够实现。合同标的的确定是指合同标的从一开始就确定下来,或者可以得到确定。
这一要件要求当事人能够理解合同的状况和法律效果,对保护其合法权益和减少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人签订合同时,原则上应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亲自签订合同,而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然而,存在以下例外情况:(1)可以独立签订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利益或被免除义务的合同;(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签订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3)可以独立签订日常生活中的格式合同或事实合同,例如使用自动售货机、乘坐交通工具、进入游乐场所;(4)可以签订处分自由财产的合同,例如学费、旅费等由法定代理人预定使用目的的财产和处分;(5)其他需要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合同。根据我国以前的法律规定和理论,法人签订合同严格受制于其宗旨、目的、章程和经营范围的限制,超出经营范围的合同无效。这种做法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并且已经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