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7-26
2005年3月20日,被告王某向原告张某出具了一份借条,内容如下:今借到张某现金十万元整,月息1.1%。同时,被告李某作为保证人在借条上签字并提供担保,约定了一年的还款期限。2007年2月4日,被告王某向原告张某偿还了3万元本金。之后,原告张某与被告王某将利率提高到月利率1.8%,被告王某按照约定结算了利息,截至2008年1月20日。随后,原告张某向被告王某和李某索款未果。于是,2008年5月28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王某偿还7万元借款本金并承担逾期利息,被告李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一种观点认为,连带保证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债务具有连带性。在权利人只向主债务人主张权利的情况下,如果权利人在保证期间已向连带保证人主张权利,基于债务的连带性,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应及于连带保证人。因此,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也及于连带保证债务。原告诉讼保证人的诉讼时效因主债务诉讼时效的中断而中断,所以被告李某应承担保证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主债务与连带保证人承担的债务性质并不相同,两者具有独立性。在向主债务人主张权利的情况下,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不随主债务诉讼时效的中断而中断。因此,本案中保证人的诉讼时效已过,保证人不应承担保证责任。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连带保证人与债务人是两个不同的角色,连带保证人承担的债务是从债务而非主债务,与主债务的性质不同。连带债务人承担的债务属于主债务,效力层次相同。因此,主债务人为最终债务主体,在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对全部保证债务向主债务人主张全部追偿权,而不与主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简言之,连带保证人承担的债务与本案所指的主债务人承担的连带债务并不相同。不能因为连带债务诉讼时效中断效力具有涉他性,就认为连带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也具有涉他性。
此外,由于连带保证人承担的债务具有独立于主债务的特性,主债权人既可以向主债务人主张权利,也可以向连带保证人主张权利。在主债权人只向主债务人主张权利而未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情况下,并不能推定其向保证债务人也主张权利。因此,在该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保证人无需承担保证责任,除非其自愿主动履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担保法解释》第36条规定,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结合本案,自2006年3月下旬原告张某向保证人被告李某主张权利后,对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开始计算,至2008年3月底诉讼时效届满,因此,被告李某作为保证人的诉讼时效已过。(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法院兴桥法庭: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