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期间是多长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5-01-03
2006年12月,吴-华准备投资开一家从事服装加工的工厂,由于缺乏资金,于是他找到了李-伟,希望李-伟能借给他10万元钱。李-伟同意了吴-华的要求,但是要求胡*明为吴-华的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2006年12月20日,李-伟与吴-华、胡*明签订保证借款合同一份,合同载明由李-伟借给吴-华10万元,在2007年6月1日前归还。并约定由胡*明为吴-华的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直至借款清偿完毕之日。合同签订后,吴-华经营不善,所开的服装加工厂倒闭,没有能力归还借款。2008年2月,李-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吴-华向李-伟归还借款10万元,并由胡*明承担保证责任。吴-华对于所欠李-伟的借款没有异议,但是提出现在没有能力归还借款。胡*明对自己为吴-华向李-伟的借款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的事实也没有异议,但认为合同约定胡*明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直至借款清偿完毕之日,对保证期间约定不明,应适用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6个月内的规定,即保证期间已经于2007年12月1日届满,因此李-伟无权要求胡*明承担保证责任。
法院判决李-伟胜诉,胡*明应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根据法院审理后的认定,本案涉及的保证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胡*明作为吴-华的借款连带保证人,直至借款清偿完毕之日。然而,该约定并未明确规定保证期间,因此需要根据《担保法解释》第32条第2款的规定进行解释。
保证期间不明的处理方式
根据《担保法解释》第32条第2款的规定,当保证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保证期间时,应将保证期间视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因此,在本案中,胡*明向李-伟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应截止到2009年6月1日。
对于李-伟的起诉是否超过保证期间的判断
根据以上对保证期间的解释,法院判断李-伟的起诉并未超过保证期间。因此,法院做出了支持李-伟的诉讼请求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