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19
执行程序的时间安排是根据被执行人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资产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法院受理案件后会将案件移送至执行局,执行局会对案件进行分案,并指派承办法官。在执行程序开始之前,执行局会进行初步调查,包括查询被执行人的银行、土地和房产等情况,并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等。这些程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一般来说,执行的期限为六个月。在院长批准的情况下,可以延长三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时,本次执行程序可以终结。当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或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时,申请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当事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如果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申请,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以实现实体权利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除了一般的执行期限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还存在以下特殊情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如果申请人是公民,申请执行的期限为1年;如果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期限为180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在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天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非有正当理由,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如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可以在90天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