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4-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强制执行区分为税收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强制执行,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执行主体,对税收收入中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强制执行主体只能是税务机关,不能由人民法院执行,而许多税务机关对强制执行过分依赖于人民法院,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力闲置或丧失,导致司法权界入了行政权,有时会侵害到纳税人的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强制执行的执行主体应当是税务机关,而不是人民法院。然而,一些税务机关过分依赖人民法院进行强制执行,导致他们没有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甚至侵害了纳税人的权益。
在一些地方,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共同进行强制执行,导致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的划分不清。这不仅难以保障行政行为执行的公正与效率,而且与人民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的地位不符。
尽管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中享有比其他部门更多的强制执行权,但是对拒不执行税务处理决定的情况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达到迫使纳税人履行义务的目的。同时,对强制执行管理权归属问题也不统一。因此,在县级以上税务机关需要设立专司强制执行的机构,以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由于缺乏相应的机构和手段,税务机关在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时常常遇到困难。在一些地方,税务处理决定由稽查局执行,但实际上,稽查局应当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因此,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应当设立专司强制执行的机构,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纳税款和对纳税的处罚决定可以采取强制执行,但对强制执行的时间规定却不明确。因此,税务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当重视行政强制时效问题,以保护纳税人的权益。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纳税款和对纳税的处罚决定可以采取强制执行。然而,法律对于强制执行的时间规定并不明确,导致一些税务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忽视了行政强制时效问题,影响了执行的效果,甚至侵犯了纳税人的权益。
有学者认为,行政强制执行所执行的行政处理决定,只有在执行机关在执行过程中有错误时才可能提起新的诉讼。因此,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纳税款实施强制执行应当在决定书确定的纳税期满后实施,对处罚的执行期应当在诉讼期满后实施。同时,税务机关应当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对于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纳税人,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在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法定程序中,要求事先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这使得局长在履行审批权时责任重大,需要严格审核、严格把关,以确保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行为的合法性。然而,县级以下税务分局和税务所没有决定权,导致实际上税收行政强制执行难以实施。
根据新《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法定程序要求事先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这使得局长在履行审批权时责任重大,需要严格审核、严格把关,以确保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行为的合法性。然而,县级以下税务分局和税务所没有决定权,导致实际上税收行政强制执行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