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2-10
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中涉及到三个概念,即行政即时强制、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本文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解读。
行政强制措施是为了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而采取的手段。行政机关可以对相关对象的人身、财产和行为自由进行暂时性限制,以使其保持一定状态。具体表现为对突发事件或传染病爆发等情况下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和检查,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强制检查检验,以及对土地、建筑物、住宅或交通工具的处理。
行政即时强制是行政机关无需事先作出决定,也不以相对人负有义务为条件,直接对特定当事人进行限制的行为。行政即时强制针对人身时表现为对醉酒、自杀、殴斗、精神病人等的管束和隔离传染病人等措施。针对财物时表现为扣留处置危险爆炸物品,紧急处置重大灾害事故,以及紧急避险等。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中设定的义务时,相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采取措施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行政强制执行可以是行政相对人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通过强制手段实施的。
在行政法学中,很少讨论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与联系。实际上,行政强制措施也存在执行问题,只是在许多情况下,行政强制措施决定被立即执行。此外,行政强制措施常常是行政行为进行中的保全措施,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解除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强制措施成为一种独立的行政行为,具有可复议或诉讼性。另一种情况是行政强制措施作为行政行为的保全措施,以确保行政行为得以进行,并最终作出最终行政决定。如果行政强制措施导致行政行为存在严重瑕疵,那么行政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程序违法而非实质违法。行政强制执行也存在执行措施问题,这些措施常常与行政强制措施重合,增加了研究两者区别和联系的难度。
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即时强制有着明显的区别。行政强制执行是在相对人不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实施的,其目的是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而行政即时强制是以可能产生危害社会行为为前提,其目的是预防、制止危害社会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或蔓延,使人和物保持一定状态。
行政强制措施虽然常常具有紧迫性,但其采取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并且必须作出书面的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与行政强制执行密切相关。而行政即时强制一般是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就可以采取即时强制手段。行政即时强制大多是在紧急状态下立即采取的,因此没有事先程序,不需要也不可能作出即时强制的书面决定,而是口头决定并立即执行,因此没有后续的执行过程,与行政强制执行存在重合。
在国内的行政法研究中,行政强制通常被理解为"为实现行政目的,对相对人的财产、人身及自由等予以强制而采取的措施"。在这个范围内,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即时强制和行政强制执行都被规范和研究,其中前两者实际上都涉及到执行问题,只是相对特殊而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行政执行法》来规范这些行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