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3-01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行政收费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即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行政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除了国家授权的征收主体之外,其他组织与个人都不得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收费的主体相对于征税的主体更加广泛,因为存在许多大小不同的行政机构及其附属机构。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导致行政收费的迅速膨胀。行政收费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表现,既要体现公平原则,又要体现效率原则。除了反映服务与支付关系,行政收费还必须体现社会公共利益,即具有补偿性。补偿性使消费与支付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提高了政府服务的使用效率。然而,由于行政收费具有强制性,被征收对象常处于“弱势”地位,可能导致征收主体的不规范。因此,征收主体的资格应经过法律严格确认。
行政收费是对政府服务的一种补偿性支付,其对象是享受政府服务的特定受益人,这是与税收最明显的区别之一。从理论上看,行政收费的对象是明确的,即“谁受益,谁支付”。受益原则决定了政府进行收费的范围与标准。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收费过程的受益人是特定受益人,而非一般受益人。与一般受益人相比,特定受益人更具体、更明确。
行政收费的依据是存在特定服务与特定受益人。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政府提供特定服务是产生特定受益人的前提,而特定受益人则是特定服务的体现。政府收费的首要依据是所提供的服务。实际上,从西方对收费理论的研究来看,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交换关系。理论上讲,政府完全凭借公共权力进行的征收应归入“征税”的范畴。然而,在实际收费过程中,政府可能只作了一个许诺,而没有真正提供某项服务。这与以上收费的定义是不矛盾的。政府收费的另一个依据是存在特定受益人。也就是说,收费所体现的是一种特定收益,而非一般性收益。一般性收益是征税的依据。政府可以免费提供服务,但这时特定收益就会转化成一般收益。政府也可以征收一个大于成本的数量,此时却是一种征税行为。因此,存在特定的收益是收费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