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消费者三倍赔偿法律依据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国家赔偿法 > 国家赔偿法律法规法律知识

欺诈消费者三倍赔偿法律依据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1-24

 
128021
消费中作为购买商品的人群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商品的质量上或者商品的描述不相符合等等情况都是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行为。那么,欺诈消费者三倍赔偿法律依据是什么?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经营者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不能进行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宣传。当消费者就商品质量、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询问时,经营者应当给予真实、明确的答复。此外,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必须明码标价。

欺诈行为的赔偿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但不得低于五百元。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将依照其规定执行。

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赔偿责任

如果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导致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的惩罚性赔偿,但不得超过损失的两倍。

何时可以获得三倍赔偿

首先,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如果经营者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或者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这些行为都属于欺诈消费者。

其次,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当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

第三,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尽管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但从文义上来理解,欺诈是指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行为,因此主观故意是构成欺诈行为的要素。

延伸阅读
  1. 解约合同的补偿方式及相关事项
  2. 顾客不小心在商场乘电梯摔倒如何维权
  3. 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和解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4. 金融服务费可以不交吗
  5. 电信虚假宣传的法律赔偿机制

国家赔偿法热门知识

  1. 刑事拘留后撤案可否赔偿
  2.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打伤人,要承担什么后果
  3. 交警办错案怎么办
  4. 举报官员需要什么证据
  5. 行政案件能附带赔偿吗
  6. 看守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赔偿主体是谁
  7. 国家赔偿生命权丧失项目计算标准是什么
国家赔偿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