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1-19
冤假错案的鉴定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鉴定方法:
冤假错案的案卷往往表现为粗制滥造,或者过于整洁美观。这可能是因为责任心不强,只追求破案率和批捕率,而不注重案卷的质量。
冤假错案在侦查阶段往往缺乏物证等客观性证据,过于依赖人证来证明犯罪。
冤假错案的程序通常繁杂,被告人的强制措施可能会多次延长,或者被超期羁押。
冤假错案往往因受到某种压力而仓促移送,或者在案件到期截止日前突然移送。有些甚至在最后一天下班前移送。
冤假错案往往漠视辩护权,辩护律师提出的合理意见可能被忽视或故意刁难。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冤假错案。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处理疑似冤假错案:
对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案件,可以与公安机关协商,在移送前进行报备,以确保案件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与辩护律师保持积极的沟通,及时了解冤假错案的线索信息。
受案人应重点审查诉讼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冤假错案的苗头,并发出预警。
受案人员应坚决守住关口,对于识别出的疑似冤假错案,敢于发表意见。对于不应受理的案件,坚决不予受理,以起到堵截和防范冤假错案的作用。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国家赔偿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并不具有溯及力。发生在1994年12月31日以前的冤假错案,依照以前的规定处理。发生在1995年1月1日以后并经依法确认的冤假错案,适用《国家赔偿法》予以赔偿。发生在1994年12月31日以前,但持续至1995年1月1日以后并经依法确认的部分,属于1995年1月1日以后应予赔偿的部分,适用《国家赔偿法》予以赔偿;属于1994年12月31日以前应予赔偿的部分,依照当时的规定予以赔偿;当时没有规定的,参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赔偿。
司法界普遍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为依据,对于1995年1月1日《国家赔偿法》施行以前的冤假错案,不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