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5-01-15
冤假错案是司法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和问题。根据具体原因和间接原因的不同,冤假错案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现行的司法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司法规律,公检法三家过于强调配合,制约不足。特别是公安机关的权力过大,侦查权没有受到有效控制。在冤假错案中,检察院、法院可能也知道证据存疑,但由于政法委或其他公权力部门的干预,或被害人的上访或其他过激行为,公权力部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不敢作出无罪判决,从而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法官受制于体制和其他力量,不能凭借法律、良心和证据作出无罪判决。
警察为了追求破案,往往会采取刑讯逼供的手段,屈打成招,逼迫嫌疑人说出自己犯罪的事实。在侦查中,公安过于依赖口供,认为口供是证据之王,只要能够让嫌疑人说话,就能获取其他证据,侦破案件。这种侦查方式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司法人员在保障人权方面的意识还停留在以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层面上,没有意识到司法更要保障人权。他们只强调收集不利于嫌疑人的证据,没有全面收集有利于嫌疑人和不利于嫌疑人的证据。
在具体案件的诉讼中,法官往往听不进或不敢采纳刑事辩护律师的意见。即使律师提出了罪轻辩护或无罪辩护,法官也迫于各种压力,采取疑罪从有或疑罪从轻的原则作出有罪判决,不敢以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为由作出无罪判决。
由于科技手段的落后,侦查技术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例如,在没有普及DNA鉴定技术之前,侦查机关往往采取血型鉴定,但血型鉴定并不一定准确,因为相同血型的人很多,这样的鉴定结论并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为了预防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我国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维护检察独立和审判独立,任何政法委以及其他公权力部门不得干预具体案件的办理。对于干预和插手具体案件的行为,应记录、通报并追究责任。这样可以让检察院和法院能够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起诉和判决。
在刑事诉讼中,要认真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按照疑罪从无和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原则作出判决。只要证据存疑,无法排除合理怀疑,就要顶住压力,敢于做出无罪判决。司法人员要提高法律素养,转变司法理念,树立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
警察在侦查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全面收集证据,绝对不容许刑讯逼供。对于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一定要排除,绝不能成为庭审材料和定案根据。
在审判阶段,对于刑讯逼供获得的证据和侦查行为,法院应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宣告侦查行为违法以及取得的证据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在起草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实施细则,这将对规范侦查行为、审查起诉行为和审判行为起到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可以促进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错误使用则会给司法独立带来伤害。因此,应该正确对待舆论监督。
首先,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也有边界,超过边界就是滥用权利。舆论监督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不能胡说八道。
其次,舆论监督对于促进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是有好处的。冤假错案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得益于发达的网络传播和报道。舆论监督可以避免司法的暗箱操作,促使司法机关启动再审程序,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然而,有些舆论是不理性的,对司法独立会造成伤害,给司法人员带来压力。如果这种舆论是不理性甚至胡说八道的,司法人员为了顺应所谓的“民意”,可能会做出不凭据事实、证据和法律的判决,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