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5-01-04
执行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错误是指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民事制裁决定、调解、支付令、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以及行政处罚、处理决定等的错误执行行为。这些错误执行行为包括:
这种行为是指在判决、裁定、民事制裁决定等法律文书尚未具有法律效力之前进行执行的情况。
这种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在法律文书尚未具有法律效力之前先行执行的情况。
这种行为是指在执行过程中,违法执行案外人的财产,并且无法将执行的财产返还给案外人的情况。
这种行为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明显超过申请执行的数额或范围,并且无法将执行的财产返还给执行人的情况。
这种行为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对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不履行监管职责,严重不负责任,导致财物受损、丢失的情况。
这种行为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未经合法评估机构评估就变卖财物,或者应当进行拍卖而未按法律规定进行拍卖,强行将财物变卖给他人的情况。
这种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其他错误执行情形。
根据我国司法实践,一审和二审的判决书生效时间有所不同。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64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对地方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不服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因此,一审判决书的生效时间是在上诉期满后的第16天。
一审判决书在收到后的15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
一审判决书在收到后的10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
二审判决书在送达时即生效。民事、行政和刑事的二审判决书的生效时间分别根据各自的上诉期间计算。如果上诉期间恰逢法定假日,则延长上诉期间。
根据该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
(1) 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情形。
(2) 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情形。
(3)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情形。
(4)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情形。
(5)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执行恢复。
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4条第1款第5项的规定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
(1) 人民法院已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的情形。
(2) 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形。
(3) 执行的标的物是其他法院或仲裁机构正在审理的案件争议标的物,需要等待该案件审理完毕确定权属的情形。
(4) 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情形。
(5) 仲裁裁决的被申请执行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第2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不予执行请求,并提供适当担保的情形。
根据该意见,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涉外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时,如果被执行人申辩符合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之一,并提供了财产担保,可以中止执行。人民法院应当对被执行人的申辩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裁定不予执行或驳回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