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3-11-01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78条第2款的规定,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同样,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4条第3款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的,受害人有请求赔偿的权利。此外,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造成损失的,有权请求赔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中也明确规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我国确定了土地征收侵权的行政赔偿制度。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征收的过程中违反了《宪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等法律和法规,并造成了被征收人土地权益受损的后果,符合国家赔偿要件。因此,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行政诉讼的途径对自己的权益进行救济。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可适用国家赔偿法、行政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在赔偿的范围计算上,依照《国家赔偿法》第28条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害的,按直接损失给予赔偿,不赔偿间接损失”。
根据行政法治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否则就属于行政程序违法。在我国的土地征收过程中,也存在着违反程序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完整的征地顺序包括:建设项目许可-告知征地-征地调查-征地听证-征地安置和补偿。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告程序和听证程序作了专门规定。此外,《土地管理法》还规定了征用农用地需要先办农用地转用审批,征地补偿方案确定后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未批先征、未批先用、未经听证程序而批准补偿安置方案,不按照法定程序公告补偿协议,征地后不办理所有权与使用权变更手续等现象。
时间和空间对于程序规定具有明确实体目标和实体权利的作用。例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补偿费按照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的6到10倍补偿,目的是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在审批方面,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与地块重要性、数量等有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化整为零”、“下放审批权”、“分级限额审批”、“特事特办”、“一事一议”、“越权审批”等现象,导致权限较低的征地机关处分了价值较高或数量较大的土地。在决定过程的公开范围方面,征地机关的遮掩和回避使被征收人失去主张权利的机会。
作为程序构成要素的方式对于认定征收行为性质、确定征收行为效力和责任归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一些用地单位为了加快用地进度,以口头或电话形式批准开始征地,违反了法定的书面形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