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8-29
行政处罚的依据主要包括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正确认定案件事实是司法裁判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正确适用法律、做出公正判决的基础和前提。在证据裁判主义的司法环境下,证据被广泛认为是诉讼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对于司法人员来说,如何运用证据来认识、判断和裁定案件,应该从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相关性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形式和实质上的判断,以去伪存真、正确审查判断。
证据合法性主要指证据的形式、收集主体、方法和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以及证据的采信是否经过法定审查程序。证据合法性主要解决证据资格即证据能力的问题。
对于证据合法性的审查,主要侧重于形式方面的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检查证据载体的合法性,即证据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类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刑事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以及视听资料。如果某个所谓的“证据”不符合上述七种形式的要求,就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予以采信。例如,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实质上应属于证人证言,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只能是自然人,而法人不具备证人的资格。即使该证明具有单位盖章,如果没有自然人签字,也不符合证人证言的法定形式,因此不能作为证人证言采用。
二是审查取证主体的适格性,即取证方法和程序是否合法。在侦查、检察机关进行调查取证时,应该由两人以上的人员进行讯问或询问,讯问人和记录人不能是同一个人,否则违背了主体方面的要求,可能导致侦查结果无效或削弱相关证据的证明力。侦查实验应当经过侦查机关负责人的签字,扣押邮件、电报应经相关侦查、检察机关负责人的批准。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传讯,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同时要符合关于时间限制的要求等。根据证据类型的不同,审查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证据真实性指的是证据所表达的内容或者证据事实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臆测或者想象的。对于证据真实性的要求,即案件事实应当是真实的,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在案证据,因此,认定案件的证据也应当是真实的,这是一个常理,不需要过多讨论。
证据真实性主要指证据内容的真实性,审查判断主要是对证据内容真实性的审查。在审查判断证据真实性时,需要充分利用相关的生活和司法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提炼、加工和整合,形成了一些系统的规则。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规则:
1.利害关系规则:如果言辞证据提供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或案件当事人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会直接影响言辞的真实性。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的犯罪行为之前,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反复考虑,可能会避重就轻,其供述内容可能带有一定的虚假性。在有明确被害人的案件中,被害人基于感性的控方立场,在严厉惩罚犯罪嫌疑人的报复心理和诉求的支配下,常常夸大、虚构案件事实。与当事人有亲友关系的证人,其证言可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2.生活逻辑规则:刑事案件与一般事件具有逻辑上的相似性,都有一个合乎生活逻辑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都遵循前因后果和时间顺序。案件证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如果对其所为、所见、所闻作出真实陈述,其内容应该前后一致,没有明显的矛盾,整体内容应该具体、条理、符合生活逻辑。因此,如果言辞证据存在顺序逻辑错误,那么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对于案件证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如果他们不能或者不愿意全面、具体地陈述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那么他们的言辞真实性就无法确定,因为对于案件细节的了解是亲历、亲见、亲闻者与其他了解案件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供认自己驾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但对案件细节供述不清,后来经过知情人举报,发现其为肇事司机顶罪。司法实践表明,在大部分诬告陷害案件中,诬告人的陈述不够具体,或在一些重要细节上存在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3.相互印证法则:如果某个证据内容与其他证据内容吻合,细节一致,那么这两个证据相互印证,其真实性显著增强。通过相互印证来确认证据真实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对于认定案件事实和确定单个证据的真实性都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合法取证的前提下,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为线索,取得其他证据,如果这些证据证明的内容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一致,那么可以基本确认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真实的。这种“先供后证”的印证模式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共同犯罪中,如果分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在排除串供的前提下,他们的供述在细节上一致,那么相关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内容的真实性得到了加强。如果某个传来的证据没有原始证据的印证,那么就无法确定其真实性。
另外,对于言辞证据而言,距离案件发生时间越短,提供人的记忆越清晰,其真实性越强;距离案件发生时间越长,提供人的记忆越模糊,其可靠性越低。
证据的相关性指的是证据必须与待证案件事实有关,具有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属性。相关性证据包括定罪证据和免罪证据。定罪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直接的;免罪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是外在、间接的。在审查判断证据相关性时,不应忽略甚至更应重视免罪证据的价值,特别是在死刑案件中。因为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更为严格,要求“排除一切合理怀疑”,而免罪证据的存在就是合理怀疑,排除合理怀疑就是排除免罪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