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7-06
职能的内部分离是指调查、听证和裁决由行政主体内部的不同机构或人员来实施的原则。在行政处罚实践中,行政处罚听证的特殊原则之一是职能的内部分离原则。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行政处罚决定由行政机关首长作出。这些规定体现了行政处罚的职能内部分离原则。
意思先定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处罚中可以单方面设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原则。尽管听证程序的设立使得相对人有机会参与行政处罚的意思表示,但并没有改变行政处罚的先定力。在听证中,主持听证的法律主体仍然是行政主体,最终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权力仍然属于行政主体。因此,相对人的参与并不能阻碍行政意志的形成,行政处罚行为仍然是一种单方行为。
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可以适用一些司法规则,如公开规则、回避规则、代理规则、控诉和辩护规则、举证和质证规则、笔录规则等。在适用司法规则时,需要灵活运用,不能完全套用。行政处罚的听证具有行政特点和效率要求,因此听证规则应更具灵活性。
听证是一种审查活动,主持人通过当事人和调查人员之间的质辩来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和事实的客观性,以及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听证主持人只能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和事实的客观性,提出建议或意见,而不能直接取证或作出裁决。
听证审查是一种技术性审查,用于行政处罚的决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处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听证成为了一项必要的技术活动。听证的目的是对所提供的证据进行加工处理,去除虚假和不相关的信息,保留真实和有效的证据,从而为法律裁决提供科学依据。
听证作为一种技术性审查,并不能取代行政首长的法律审查。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听证结束后,行政首长应对调查结果和听证结果进行审查,并根据自己的审查结论作出处罚决定。行政首长需要审查听证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准确性,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要求重新进行调查和听证。因此,听证结果对行政首长和当事人都没有拘束力。
有人认为,行政处罚的听证是对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衡量。听证制度的建立确实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原则。然而,听证本身只是对当事人是否违法追求个人利益并侵犯公共利益的一种审查,而不涉及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衡量或取舍。作为一种技术审查,听证不能进行这种衡量或取舍,只有行政首长的法律审查和裁决才能进行。
当然,在非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中,例如行政许可的听证,可能会涉及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