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6-22
刑事追缴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追查、收缴犯罪分子因违法行为所获得的金钱、财物以及其他物质利益的活动。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都拥有违法所得的追缴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侦查权力的机关除了公安机关外,还有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管理机关、海关、军队保卫部门。每个部门在行使相应权力的过程中都有权追缴犯罪分子的违法所得。
然而,在理论界对刑事追缴权的行使主体方面曾经存在一定的混乱。有人从定罪主体的唯一性推导出刑事追缴主体的唯一性,认为只有人民法院才是定罪和刑事追缴的唯一主体。这种理解将定罪量刑与追缴违法所得等同起来,忽略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差异。实际上,追缴违法所得与最终处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追缴包括对物的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搜查、扣划等,而追缴行为本身并不涉及对违法所得的最终处置。因此,对于违法所得,原则上应予以没收,上缴国库;对于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予以返还;对于非违法所得,应退还给被告人或者执行财产刑;对于违禁品,则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因此,追缴违法所得的主体应包括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而不仅限于人民法院。
刑事财产执行的执行机关目前存在多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设立单独的刑事裁判执行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执行非监禁刑。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由公安机关执行,实行审执分离,人民法院负责审判,公安机关负责执行。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由人民法院执行,但对于法院内部执行机构的确定存在分歧。有人主张由刑事审判庭负责执行,有人主张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有人主张由法警队负责执行,也有人提出折衷主张,即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执行主体。
在司法实践中,人们通常将判决后的追缴称为执行。刑事追缴和刑事执行虽然存在微小差异,但追缴和执行的法律适用并不完全相同。追缴主要适用刑事法律,而执行除了适用刑事法律外,还需参照适用民事法律。因此,在执行违法所得时,应综合运用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同时,人民法院对所有法律文书都具有执行权,包括刑事裁判文书。因此,违法所得的执行权应归属于人民法院。
对于人民法院内部的执行机构,目前存在不同的做法。有的地方由刑事审判庭负责执行,有的由执行局(庭)负责执行,有的由法警队负责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但不包括刑事判决和裁定书。然而,结合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刑事审判庭应负责刑事裁判的财产执行。然而,由于刑事法官对民事法律的学习和运用相对薄弱,因此将刑事财产执行交由执行机构执行更为妥当。执行机构长期从事民事、行政和刑事附带民事的执行工作,具有较为完备的执行手段、丰富的执行经验和娴熟的业务技能,能够更好地实现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应当以执行机构执行为原则,同时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司法质效。
将刑事判决书作为执行依据,对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审判人员除了查明被告人犯罪事实以及定罪量刑情节外,还需重点查明违法所得的数额、去向和追缴情况,特别是违法所得的转化物、案外人占有使用物以及登记在案外人名下的特定物。此外,还需要保护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依法通知被害人到庭参与诉讼,听取其对定罪量刑和违法所得处理的意见和要求。对于未到庭诉讼的被害人,原则上不能直接申请执行,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来追偿损失。
在制作刑事法律文书时,人民法院应将到庭诉讼的被害人列入首部的诉讼当事人项下,并对违法所得的处理进行分别表述。判决书中应明确违法所得的数额以及是否属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听取被害人在定罪量刑和违法所得处理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对于未追缴到位或未退赔的违法所得,应明确表述为违法所得并予以没收或赔偿被害人损失。对于登记在案外人名下或与案外人共有的财物以及特定物,应直接表述为予以没收或发还给被害人。对于被害人没有到庭诉讼或无法找到被害人的情况,应视同没有被害人并表述为违法所得予以没收。被害人可以在执行到位的违法所得款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来追回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违法所得的执行应优先适用刑事法律,对于登记在案外人名下的违法所得及其孳息,应直接予以执行,超出部分则上缴国库。对于中止或终结执行后,被害人不得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申请恢复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