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08-22
报告工作是上级政府监督下级政府、各级政府监督其工作部门执行情况的主要方式。通过听取、审查报告,监督主体可以了解监督对象的工作进展和执行情况。
执法监督检查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等三类。这些检查形式可以确保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执法行为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监督。
审查批准是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普遍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阅核对并加以确定的行为。监督主体通过审查批准程序,确保监督对象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备案是监督对象根据法律规定或上级行政机关要求,将其他规范性文件或某些重大行政行为的书面材料报上级行政机关供其了解情况的行为。通过备案程序,监督主体可以及时了解监督对象的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制度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实施行政法制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行政复议程序,监督主体可以对监督对象的行政行为进行复核,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惩戒处分分为对行政机关适用的和对违法机关的领导人或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两种。通过惩戒程序,监督主体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维护行政法制的权威和公信力。
1. 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依法作为监督主体对政府及工作人员实施的行政监督。
2. 国家监督:各类国家机关作为监督主体,对政府及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如人大对政府的监督。
3. 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来自国家机关以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对政府及工作人员的监督,如政协、社会团体对政府的监督。
1. 内部行政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相互实施的行政监督。
2. 外部监督:政府机构以外的行政监督,如中国共产党、政协、社会团体对政府的监督。
宏观、中观和微观监督,又称高层、中层和基层监督。
放任型、适中型和琐细型监督。
直接监督,如上级对下级的监督;间接监督,如法院通过审理行政案件对政府的监督。
1. 事前监督:在制定行政决策之前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督。
2. 事中监督:在监督对象执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对其实施的监督。
3. 事后监督:在监督对象执行决策的过程基本结束后对其实施的监督。
1. 一般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全部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
2. 专业监督:对某一类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主管的某种专业工作的监督,如财务监督、人事监督、卫生监督、海关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