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2-01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根据法律规定,执行根据只包括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仲裁决定书、具有强执行力的公正债权文书以及非诉讼的行政决定书等几种形式,并没有明确规定债权凭证这种文书的法律地位。将其界定为一种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不利于债权人自由转让债权。
债权凭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认为法院对执行案件中止执行就是法院开具的“法律白条”。现在各地法院逐渐以债权凭证代替执行中止,大量案件得以终结执行。法院系统内部逐步形成了债权凭证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有效手段的意识。然而,现行的债权凭证制度规定持证人不得抵押、质押和提供其他担保,不能作为有价证券流通使用,也无法转让。这种债权只有在被执行人又可供执行的财产时,才能通过再次申请执行来实现,从而阻碍了其他形式实现债权的途径,使得这种债权难以实现,成为人们眼中的“法律白条”。
债权凭证的实施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中止执行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如申请执行人同意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合理异议、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等。案件在满足上述条件后,执行人员进行合议、制作中止执行裁定书,并进行归档。当权利人在有证据证明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时,再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相比之下,办理债权凭证并不简便,上述中止执行的手续在办理债权凭证时同样不能少,同时发放债权凭证还需要做笔录、制作终结执行裁定书,并填写内容繁琐的债权凭证。在制作债权凭证之前,还常常需要通知申请执行人核对债权数额,从而人为地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穷尽执行措施缺乏明确标准,债权凭证发放缺乏有效监督。发放债权凭证的前提是在穷尽各项措施后,债权无法实现或部分无法实现,由人民法院发放的一种权利证书。然而,对于人民法院穷尽执行措施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试行规定》也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这为一些法院滥用债权凭证提供了空间,以追求执结率为目的。
债权凭证制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从法院的角度来看,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简化再次执行程序、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使债务人及时履行债务、提高法院执行工作效率、及时中介案件、减轻人民法院中止案件的压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债权凭证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债权人来说,持有债权凭证只能证明自己享有债权,并可多次向法院申请执行,但与以往的中止执行并没有太大区别,对于实体权利的最终实现并没有太大意义。债务人若无财产可供执行,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也无法及时实现自己的权利,只能不定期等待,直到取得债务人有履行能力的相关证据,而这往往难以取得,债权的实现也就变得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