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凭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有哪些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会计法 > 会计核算法律知识

债权凭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有哪些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3-11-01

 
12001

债权凭证制度实施中的法律问题

一、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仲裁决定书、具有强执行力的公正债权文书以及非诉讼的行政决定书等形式才具备执行根据的效力,而并没有明确规定债权凭证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这对于债权人自由转让债权不利。

二、债权凭证未改变人们对“法律白条”的认识

债权凭证虽然替代了执行中止,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在过去,很多人认为法院对执行案件中止执行就是法院开具的“法律白条”。现在法院逐渐使用债权凭证代替执行中止,但由于现行债权凭证制度规定持证人不得抵押、质押和作其他担保,也不能作为有价证券流通使用,不得转让。这导致债权只能通过再次申请执行来实现,限制了其他形式实现债权的途径,使得债权凭证在人们眼中依然是一种“法律白条”。

三、债权凭证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

债权凭证的实施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止执行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包括申请执行人同意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有理由的异议、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公民死亡等。这些条件在办理债权凭证时同样需要满足,同时还需要做笔录、制作终结执行裁定书、填写内容繁琐的债权凭证,并且常常需要通知申请执行人核对债权数额,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四、穷尽执行措施缺乏明确标准,债权凭证缺乏有效监督

债权凭证的发放需要在穷尽各项执行措施后,债权不能或部分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进行,并且由人民法院发放。然而,对于人民法院穷尽执行措施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这给了一些法院滥用债权凭证的空间,为追求执结率提供了机会。

五、债权凭证制度未达到预期效果

债权凭证制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从法院的角度来看,债权凭证的设立旨在简化再次执行程序、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提高法院执行工作效率、及时解决案件、减轻中止案件的压力。然而,实际情况表明,债权凭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债权人来说,持有债权凭证只能证明自己享有债权,并可以多次向法院申请执行,但与以往的中止执行并没有太大区别,对于实体权利的最终实现并没有太大意义。债务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也无法及时实现自己的权利,只能不定期等待,直到取得债务人有履行能力的相关证据,而这往往很难取得,导致债权的实现时间无法预期。

延伸阅读
  1. 债权凭证制度对执行期限的适用
  2. 提高案件结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3. 一、债权凭证的定义
  4.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5. 债权凭证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会计法热门知识

  1. 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正确性
  2. 会计行为的规范与制约
  3. 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方法
  4. 法律咨询合同的印花税问题
  5. 第一章:企业物流管理制度
  6.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的程序和要求
  7. 资产负债管理的构成
会计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