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3-20
刑事案件中,通过直接证据定罪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对直接证据所包含的证据事实进行印证和补强,从而达到证明待证事实从而定罪。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将若干个间接证据所包含的证据事实进行逻辑推理,使其形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锁链,从而排他性地认定待证事实的存在,最后确定犯罪事实。
在案件存在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对待证事实的证明就等于对直接证据所包含的证据信息的验证和补强。
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经常作出相互矛盾的供述和辩解。在此情况下,公诉方提交的其他证据能否与被告人供述形成相互印证,就成为判定案件是否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关键标准。
公诉机关有大量证据证明犯罪行为已经发生,但证明被告人实施犯罪的证据只有被告人供述,并且这种供述还因为被告人翻供和得不到其他证据的印证,而难以辨明真伪。由此,在被告人供述无法得到其他证据印证的情况下,其他证据根本不足以对被告人定罪。
根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八十三条的规定:“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辩解存在反复,庭审中不供认,且无其他证据与庭前供述印证的,不得采信其庭前供述。”通过司法解释确立了被告人口供补强规则,确立了一种根据直接证据来认定犯罪事实的标准。
在案件存在直接证据,而该直接证据又能够证明被告人全部犯罪要件事实的情况下,唯有通过其他间接证据对该直接证据真实性的有效印证,方能达到法定的证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