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06
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仲裁决定书、具有强执行力的公正债权文书、非诉讼的行政决定书等形式的文书才具有执行根据的效力,而并没有明确规定债权凭证的法律属性。这种模糊性不利于债权人自由转让债权。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法院对执行案件中止执行就是开具“法律白条”。虽然现在债权凭证逐渐取代了执行中止,但由于债权凭证的规定限制了其转让和抵押的可能,使其无法作为有价证券流通使用,也无法转让。这导致债权只能通过再次申请执行来实现,使其久久不能实现,与中止执行一样被视为“法律白条”。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中止执行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并由执行人员进行合议和制作中止执行裁定书。而办理债权凭证同样需要进行上述程序,同时还需要做笔录、制作终结执行裁定书和填写繁琐的债权凭证。这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
债权凭证的发放是在穷尽各项措施后,债权无法或部分无法实现时进行的,但对于穷尽执行措施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使得一些法院为了提高执结率,滥用债权凭证提供了空间。
债权凭证的设立本意是简化再次执行程序、保护债权人权益、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提高法院执行效率、及时解决案件、减轻中止案件的压力。然而,实际情况表明,债权凭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本质上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只能证明自己享有债权,并可以多次向法院申请执行,但与中止执行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对于实体权利的最终实现并没有太大意义。债务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也无法及时实现自己的权利,只能不定期等待,直到取得债务人有履行能力的相关证据,而这往往很难取得,导致债权的实现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