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29
挪用资金罪是一种刑事案件,与经济纠纷属于民事纠纷,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挪用资金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资金的使用收益权,对象则是本单位的资金。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在挪用或借贷本单位资金,并且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而仍故意为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且超过3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的行为。本罪的前身是199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中第十一条所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挪用单位资金罪。
产生经济纠纷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结合我国经济活动的情况,产生经济纠纷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不规范:市场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其依据不规范是引起经济纠纷的主要原因。君子合同随处可见,导致经济合同履行过程无章可循,从而产生纠纷。
2、不严守规则:在进行经济活动中,有些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不严格依法办事,根据自己的利益故意不履行合同或订立假合同,因而产生纠纷。
3、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有时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会导致经济纠纷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