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3-09-27
抢劫罪中的抢夺不动产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
抢劫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对于抢劫犯来说,抢夺财物只是实现非法占有的手段之一,而侵犯人身权利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因此,抢劫罪被规定在侵犯财产罪章节中。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否成功夺取财物,以及被抢财物的价值大小,只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当场采取暴力或威胁手段,就构成抢劫罪。而“数额特别巨大”和“致人特别严重伤残或死亡”只是从重处罚的情节。
抢劫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罪的本质特征,也是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和敲诈勒索罪的最显著区别。暴力指的是对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占有人的人身实施不法的打击或强制,使被害人无法反抗。例如殴打、捆绑、伤害、禁闭等。只要行为足以压制受害人的反抗即可。胁迫则是通过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进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产生恐惧而不敢反抗,从而任其抢走财物或被迫交出财物。胁迫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动作,甚至利用特定的危险环境进行胁迫。胁迫必须是当面发出,通过书信或他人转告的方式不构成抢劫罪的胁迫。其他方法指的是使用暴力、胁迫以外的方法使被害人无法反抗或不知反抗,当场劫取财物。例如用酒灌醉、用药物麻醉、利用催眠术催眠、将清醒的被害人乘其不备锁在屋内致其与财产隔离等方法。如果行为人没有使他人处于不知反抗或无法反抗的状态,而是利用被害人自身因患病、醉酒、熟睡或他人致使其死亡、昏迷等状态拿走或夺取财物,不构成抢劫罪。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应以犯罪人是否基于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当场是否实际采取了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为标准,而不是以其事先预备为标准。抢劫罪的目的行为是强行劫取公私财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当场直接夺取、取走被害人占有的财物;二是迫使被害人当场直接交出财物。抢劫罪的作案现场,无论是拦路抢劫还是入室抢劫,都不影响抢劫罪的成立。
抢劫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该罪的主体。
抢劫罪的主观要件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如果行为人只是抢回自己被偷走、骗走或输掉的财物,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