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1-04
在电信诈骗行为频发的背景下,我国电信运营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管控,其中实名制是其中之一。然而,管控措施仍然有限,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防诈骗能力。
电信诈骗犯罪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1.冒充社保、医保、银行、电信等工作人员:犯罪嫌疑人冒充各种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指定的账户。
2.冒充公检法、邮政工作人员:犯罪嫌疑人冒充公检法、邮政工作人员,以各种借口进行恐吓,并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指定的账户。
3.以销售廉价飞机票、火车票及违禁物品为诱饵进行诈骗:犯罪嫌疑人以出售廉价的走私车、飞机票、火车票及违禁物品为诱饵,利用人们贪图便宜和好奇心理,进行诈骗。
4.冒充熟人进行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受害人的熟人或领导,通过电话进行诈骗,借口各种理由向受害人借钱并告知汇款账户。
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已经有所调整。诈骗公私财物价值在3000元至1万元以上为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在3万元至10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在50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
此外,根据相关解释,电信诈骗行为被规定为可酌情从严惩处的情节,并明确了5种情形酌情从严惩处,包括: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以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为名实施诈骗的;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对于未遂的电信诈骗行为,如果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也应当定罪处罚。而对于发送短信、拨打电话、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的情况下,如果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或者拨打诈骗电话500人次以上,并且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也应被认定为刑法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此外,如果明知他人实施诈骗犯罪并提供帮助,例如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等,也会被视为共同犯罪并受到相应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解释还明确了一些情形下可予从宽处罚的规定,例如对于诈骗近亲属财物的情况,如果近亲属谅解,一般可以不按犯罪处理,但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情况下,也应该酌情从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