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5-16
根据执法机关对房产的查封,可以推断该房产存在执行可能性,暂时的所有权已经转移,本人已经失去处置权。如果擅自处置该房产,则构成诈骗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可以分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是通过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来达到行为人所期望的财产处分。因此,无论是虚构或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关于当前或将来的事实,只要具备上述内容,就构成欺诈行为。如果欺诈行为不是为了使对方做出财产处分,则不构成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一般人会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售的商品进行夸大宣传,但未超出社会可容忍范围的行为不算欺诈。欺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言语欺诈,也可以是行动欺诈(即行为人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该义务,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或继续保持错误认识),只要行为人利用这种错误认识获得财产,也构成欺诈行为。根据刑法第300条的规定,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迷信来骗取财物的行为也属于诈骗罪。
其次,欺诈行为导致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由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引起的,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影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和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存在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处分财产不是因为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而产生的,那么就不构成诈骗罪。欺诈行为的对方只需要是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的人,而不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陈述或虚假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取财产的行为称为诉讼欺诈,但不构成诈骗罪。
再次,构成诈骗罪需要被害人在产生错误认识后做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可以是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后,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被认定为诈骗罪。然而,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而只能构成盗窃罪。
最后,欺诈行为导致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获得财产,从而损害了被害人的财产权益。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涉及数额较大的诈骗行为才构成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0年11月24日第十一届监察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的最新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起点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对于未遂的诈骗行为,但情节严重者,也应定罪并依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