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3-04
校园欺凌是指在教育机构内,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殴打、侮辱等行为的现象。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使用粗言秽语、喝骂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侮辱。
对受害者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包括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嘲笑受害者来欺凌。
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大,而欺凌行为则发生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以侮辱、诽谤受害者。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事情,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故意使受害者招致处分。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等。
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形成团体排斥受害者的现象。
强迫受害者支付金钱或提供物品。
通过绘制侮辱性画作对受害者进行欺凌。
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对受害者进行欺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对于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在未尽职责范围内导致未成年人受到人身损害的情况下,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果第三方的侵权行为导致未成年人受到人身损害,该第三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如果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存在过错,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校园伤害事故具有以下特点:
校园伤害事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内。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中小学校或幼儿园,对在校未成年学生均负有教育、保护义务,是校园伤害事故的主要场所。而高校在校学生一般已成年,其在校期间受到的伤害应按一般侵权处理。
校园伤害事故发生在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活动中,如上课、出操、运动会等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或春游、参观等其他校内组织的活动。但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放假期间等情况则不应视为在校期间。
校园伤害事故造成未成年学生人身伤亡后果的侵权事件。如果事故仅导致未成年学生财产损害,而未造成人身伤亡后果,则应按一般侵权处理。
校园伤害事故中的加害行为人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其他学生、校外人员等。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具体的加害人,而是由于自然因素、设施老化、未成年人的特殊体质等原因引发校园伤害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