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6-03
减刑、假释是激励罪犯改造的刑罚制度,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
在办理减刑案件时,应当综合考察罪犯犯罪的性质和具体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原判刑罚及生效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履行情况、交付执行后的一贯表现等因素。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罪犯同时具备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劳动等条件。
具有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检举、揭发监狱内外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较大贡献的情形,可以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具有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情形,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起始时间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一年以上方可减刑;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一年六个月以上方可减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二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幅度根据罪犯的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情况确定。
对符合减刑条件的职务犯罪罪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罪犯、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罪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罪犯、恐怖活动犯罪罪犯、毒品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及毒品再犯、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罪犯,减刑起始时间和幅度应当比照本规定第六条从严掌握。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符合减刑条件的,执行二年以上,可以减刑。减刑幅度根据罪犯的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情况确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符合假释条件的,执行三年以上方可假释。
办理假释案件时,应当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原判刑罚情况,在刑罚执行中的一贯表现,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生活来源以及监管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认定罪犯是否“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特殊情况是指有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特殊需要的情况。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释。
对过失犯罪的罪犯、中止犯罪的罪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罪犯、因防卫过当或者紧急避险过当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的罪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假释后生活确有着落的老年罪犯、患严重疾病罪犯或者身体残疾罪犯、服刑期间改造表现特别突出的罪犯、具有其他可以从宽假释情形的罪犯,可以依法从宽掌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假释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的时间,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假释时,实际执行刑期不得少于十三年的时间,判决生效以前先行羁押的时间不予折抵。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实际执行十五年以上,方可假释。
被限制减刑的罪犯、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罪犯,在假释时执行的时间和幅度应当从严掌握。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刑后,在刑罚执行期间又故意犯罪的,依照规定处理。
对在报请减刑前的服刑期间不满十八周岁,且所犯罪行不属于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情形的罪犯,视为确有悔改表现时,减刑和假释的幅度和时间可以适当放宽。老年罪犯、患严重疾病罪犯或者身体残疾罪犯的减刑和假释也可以适当放宽。
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不得减刑或者假释。
被判处管制、拘役的罪犯,以及判决生效后剩余刑期不满二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酌情减刑,但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减刑时可以酌减。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的罪犯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减为七年以上十年以下。
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罪犯,一般不适用减刑。但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参照法定减刑的规定予以减刑,同时应当依法缩减其缓刑考验期。
对在报请减刑前的服刑期间不满十八周岁,且所犯罪行不属于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情形的罪犯,视为确有悔改表现时,减刑的幅度和时间可以适当放宽。
对老年罪犯、患严重疾病罪犯或者身体残疾罪犯的减刑时,应当主要考察其认罪悔罪的实际表现。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的罪犯的减刑时,减刑的幅度和时间可以适当放宽。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又故意犯罪,新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三年内不予减刑。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刑后,在刑罚执行期间又故意犯罪的,依照规定处理。
办理假释案件时,应当综合考察犯罪的具体情节、原判刑罚情况,在刑罚执行中的一贯表现,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生活来源以及监管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认定罪犯是否“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罪犯在减刑后再假释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对于一次减去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后决定假释的罪犯,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六个月。
如果罪犯减刑后的余刑不足两年,可以适当缩短间隔时间。
如果罪犯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假释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作出是否撤销假释的裁定,并将裁定送达报请机关,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原刑罚执行机关。
对于逃犯,撤销假释裁定书可以作为追捕的依据。
根据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被撤销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再假释。但是,如果罪犯对漏罪曾如实供述但原判未予认定,或者漏罪系其自首,并且符合假释条件,可以再次假释。
被撤销假释的罪犯,在收监后如果符合减刑条件,可以减刑,但减刑起始时间从收监之日起计算。
年满八十周岁、身患疾病或者生活难以自理、没有再犯罪危险的罪犯,既符合减刑条件又符合假释条件的,优先适用假释。如果不符合假释条件,参照本规定第二十条的相关规定从宽处理。
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案件,如果裁定维持原判决或裁定,原减刑、假释裁定继续有效。如果再审裁判改变原判决或裁定,原减刑、假释裁定自动失效,执行机关应当及时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是否减刑、假释的裁定。
重新作出减刑裁定时,不受本规定有关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的限制。重新裁定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减刑幅度不得超过原裁定减去的刑期总和。
如果再审改判为死刑缓期执行或者无期徒刑,在新判决减为有期徒刑时,已经实际执行的刑期一并扣减。
如果再审裁判宣告无罪,原减刑、假释裁定自动失效。
被裁定减刑后,刑罚执行期间因故意犯罪而数罪并罚时,经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不计入已经执行的刑期。原判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裁定继续有效。
被裁定减刑后,刑罚执行期间因发现漏罪而数罪并罚的,原减刑裁定自动失效。如果漏罪系罪犯主动交代的,对其原减去的刑期,由执行机关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减刑裁定,予以确认。如果漏罪系有关机关发现或者他人检举揭发的,由执行机关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原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总和之内,酌情重新裁定。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内被发现漏罪,依据刑法第七十条规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执行的,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自新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已经执行的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计入新判决的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内,但漏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除外。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被发现漏罪,依据刑法第七十条规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执行的,交付执行时对罪犯实际执行无期徒刑,死缓考验期不再执行,但漏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除外。
在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前罪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之日起至新判决生效之日止已经实际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减刑裁定决定执行的刑期以内。原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依照本规定第三十四条处理。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减为有期徒刑后因发现漏罪,依据刑法第七十条规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的,前罪无期徒刑生效之日起至新判决生效之日止已经实际执行的刑期,应当在新判决的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在减刑裁定决定执行的刑期内扣减。
无期徒刑罪犯减为有期徒刑后因发现漏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的,在新判决生效后执行一年以上,符合减刑条件的,可以减为有期徒刑,减刑幅度依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执行。
原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依照本规定第三十四条处理。
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裁定生效后,将罪犯交付执行刑罚时,如果生效裁判中有财产性判项,人民法院应当将反映财产性判项执行、履行情况的有关材料一并随案移送刑罚执行机关。罪犯在服刑期间本人履行或者其亲属代为履行生效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应当及时向刑罚执行机关报告。刑罚执行机关报请减刑时应随案移送以上材料。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可以向原一审人民法院核实罪犯履行财产性判项的情况。原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出具相关证明。刑罚执行期间,负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协助原一审人民法院执行生效裁判中的财产性判项。
本规定所称“老年罪犯”是指在报请减刑、假释时年满六十五周岁的罪犯。
本规定所称“患严重疾病罪犯”是指因患有重病、久治不愈而不能正常生活、学习、劳动的罪犯。
本规定所称“身体残疾罪犯”是指因身体有肢体或器官残缺、功能不全或丧失功能而基本丧失生活、学习、劳动能力的罪犯,但自伤致残的罪犯除外。
对于刑罚执行机关提供的证明罪犯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有身体残疾的证明文件,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并在必要时可以委托相关单位重新诊断、鉴定。
本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