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判刑后如何减刑
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8-30
职务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一个重要内容,职务犯罪的主体一般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是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嫌疑人被判刑后,符合一定条件是可以减刑的,那么职务犯罪判刑后如何减刑?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职务犯罪判刑后的减刑机制
一、减刑的适用条件与限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职务犯罪分子在执行刑期期间,如果能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表现出悔改或者立功的行为,可以申请减刑。具体减刑的条件包括以下重大立功表现之一:
- 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 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并经查证属实的;
- 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 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的;
- 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减刑后的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以下期限:
- 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 人民法院依照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二、职务犯罪的特征
职务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 犯罪主体的自我保护功能不断增强:职务犯罪是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权力的结果,犯罪分子在执行职务时往往以合法身份行事,避免受到阻碍。在犯罪过程中,他们将公权暗化为私权,通过欺骗领导和同行获得支持。犯罪后,他们利用职权地位对抗司法机关的侦破活动,增加了追诉难度。
-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易显露:职务犯罪是在单位内部实施的,侵犯的对象是国家或集体的公共财产,或者是行贿者为谋私利主动送财上门。由于不是直接侵害公民个人利益,外人不易了解犯罪内幕,也不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因此不容易被察觉和揭露。
- 作案手段智能化程度高、隐蔽性强:职务犯罪分子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丰富的阅历,熟悉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情况,了解管理制度和机制中的漏洞。他们的行为越来越隐蔽,规避法律的手段越来越狡猾。有的表面上装扮成廉洁奉公的正人君子,实际上大肆收受贿赂;有的减少受贿次数,对不够斤两的薄礼不屑一顾,但对大额礼金和名贵物品却不拒绝;有的将行贿受贿行为伪装成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以掩盖实质,逃避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