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2-24
在刑法执行过程中,服刑人员的减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力。
在投入监狱之前,在看守所关押期间是不能获得减刑的。
通常情况下,减刑幅度大约为原判刑期的40%左右,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
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刑期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实表现出悔改或者立功的情况,可以获得减刑。具体而言,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如果服刑人员成功阻止了他人的重大犯罪活动,可以获得减刑。
如果服刑人员检举了监狱内外的重大犯罪活动,并且经过调查证实属实,可以获得减刑。
如果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成就,可以获得减刑。
如果服刑人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舍己救人的行为,可以获得减刑。
如果服刑人员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出突出的贡献,可以获得减刑。
如果服刑人员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可以获得减刑。
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以下期限:
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三年。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执行机关应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实表现出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减刑是指对原判刑期适当减轻的一种刑法执行活动。狭义的减刑是指依法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具备法定的减刑情节时,由负责执行刑罚的机关报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减轻原判刑罚的刑事司法活动。广义的减刑是指凡受刑事处罚的人,在具备法定的减刑情节时,由负责执行刑罚的机关报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减轻原判刑罚的刑事司法活动,不仅包括狭义减刑的范围,还涵盖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罚金、缓刑及因主刑减刑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