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7-18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犯罪分子,可以予以减刑。但是,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能进行。减刑的具体执行由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减刑建议进行审理,只有在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情况下才能裁定予以减刑。非经过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不得进行减刑。
对于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而对于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
根据我国刑法第45条的规定,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然而,根据刑法的其他相关规定,有两种情况下有期徒刑的期限会有例外。
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对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当犯罪分子被判处多项有期徒刑并且需要进行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刑期不能超过二十年;而有期徒刑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刑期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此外,根据刑法第71条的规定,如果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又犯新罪,那么根据以前罪没有执行完毕的刑罚来确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可能超过15年,甚至达到25年。
有期徒刑的刑期是从判处执行之日起开始计算的,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每羁押1日可以折抵刑期1日。具体来说,“判决执行之日”是指人民法院签发执行通知书的那一天。
与其他刑罚不同的是,对于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之前先行羁押的,每羁押1日可以折抵2日刑期。此外,对于经过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外出的罪犯,被许可外出的期间可以计入执行期,但超过许可的时间不能计入执行期。对于未经批准而擅自离开所在地域的罪犯,其外出期间不能计入管制执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