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1-30
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是法定的。发包方可以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相一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或者村民小组。承包方是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内容受到法律规定的约束。有些内容不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例如承包期限,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为30年;又如对于承包地的收回等,法律都有明确规定。这些内容都不允许由当事人自由约定。
土地承包合同是双务合同,发包方应当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有权对承包方进行监督。承包方对其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应当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等。
土地承包合同属于要式合同,双方当事人签名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订立承包合同的法定程序如下:
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这是进行土地承包的第一步,通过民主选举承包工作小组,体现了广大村民的意志,可以保证承包过程的公平合理性。另一方面,涉及土地的大量和承包方案的拟订,都需要由工作小组来负责完成。
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承包方案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并照顾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需要强调的是,承包工作小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承包方案。在拟订承包方案时,不得剥夺或非法限制承包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歧视妇女,不得违反土地管理法有关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
依法召集村民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这一程序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精神。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对承包方案,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直接关系到承包方案的内容能否落实到实处。承包方案经村民会议同意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公开实施承包方案,将承包方案中的内容落实。
签订承包合同是土地承包的最后阶段。
承包合同应包括以下条款:
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