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10-02
在中国的保险市场中,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险种。同时,在寿险合同中,也经常会出现被保险人因意外身故而需要保险公司进行赔付的情况。因此,如何准确理解和定义“意外”这一概念,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保险公司通常将“意外”定义为一种外来的、不可预见的、突发的、非本意的客观事件。然而,这种定义并没有解决原因意外和结果意外到底哪一种是保险合同和《保险法》所指的意外的问题。换言之,意外可以被分为原因意外和结果意外,但到底哪一种意外是保险公司应当赔付的意外呢?
对于这个问题,第一例法院判决的自杀案件给出了一个答案:保险公司应当赔付原因意外,而不赔付结果意外。然而,这个观点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对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判例进行考察,笔者认为,原因意外和结果意外以及赔付的关系应当如下所述:
如果一个事件是由于原因意外引起的,那么其结果自然也应当被视为意外。由于原因和结果都属于意外,因此保险公司应当进行赔付。这一观点与法院对意外的界定并无差异。例如,某人在路上行走时,不慎被村中的顽童击中,保险公司应当进行赔付。在这个例子中,顽童击中人的行为是原因,对于正常行走在路上的被保险人来说,这个伤害的原因是意外的。而这个原因导致的伤害结果也是意外的,因为没有人会预料到正常行走在路上会受到伤害。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原因行为并非意外,比如说,原因行为是被保险人故意造成的,但结果却出乎被保险人意料,那么保险公司是否应当进行赔付呢?在这种情况下,我将原因行为非意外但结果意外的情况分为两种情形,进行详细阐述:
如果原因行为属于非意外,但被保险人已经意识到,如果自己实施该行为,将会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那么保险公司可以拒绝进行赔付。一个典型的案例是Beller(Marcel)Ltdv.Hayden案(1978年),一个雇员喝了大量的酒,之后驾驶汽车上路,在一个拐弯处,由于车速太快,失去控制,造成车毁人亡的事故。该雇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因此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索赔。然而,保险公司不认为这个事故属于意外伤害。法院判决认为,被保险人酒后驾车是故意行为,被保险人能够意识到酒后驾车会使自己处于危险状态。尽管对于被保险人来说,事故的结果是意外的,但是由于故意酒后驾车以及被保险人能够意识到危险状态的存在,这两个理由足以支持保险公司拒绝赔付。
如果原因行为属于非意外,但被保险人并没有实际预料到,如果自己实施该行为,将会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那么保险公司应当进行赔付。一个典型的案例是Duckett v. Fenton案(1893年)。在这个案件中,被保险人俯身拾起一个孩子掉下的子弹头时,扭伤了自己的膝关节。由于被保险人的膝关节过去从未出现过问题,因此被保险人认为这是一起意外事故,并要求保险公司进行赔付。然而,保险公司认为,被保险人俯身捡起子弹头是一种主动的故意行为,因此不应当进行赔付。法院判定,尽管被保险人俯身捡起子弹头是一种非意外的故意行为,但是被保险人并没有预料到这个行为会扭伤膝关节。也就是说,尽管原因行为是故意的,但是结果却出乎被保险人意料,被保险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危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应当进行赔付。这个案例已经成为英美法系中对意外进行界定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