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2-03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一个人并非故意作伪证,那么他就不能被追究伪证罪的责任。伪证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如果一个人在被胁迫的情况下作伪证,那么他的责任将根据情节来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如果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毁灭或伪造证据,或者帮助当事人毁灭或伪造证据,或者威胁或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作伪证,那么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情节严重,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或引用的证人证言或其他证据失实,并非有意伪造,那么就不构成伪造证据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或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情节严重,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帮助当事人毁灭或伪造证据的情节严重,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对于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将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对于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工作不负责任,疏忽大意,或者业务水平有限而提供不正确的鉴定、记录、翻译;以及由于对于案件真实情况一知半解,认识不准确,或者道听途说而传闻作证,从而提供了虚假证明的行为,并不具备伪证的主观故意,因此不构成伪证罪。对于虽然存在伪证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况,也不应认定为犯罪。
这两种犯罪都涉及到陷害他人的故意,但两者之间存在以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