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1-10
驱逐出境是一种刑罚手段,用于强制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边境。
根据刑法第35条的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驱逐出境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附加刑的一部分。这使得驱逐出境具有附加刑的基本特征。然而,驱逐出境仅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包括具有外国国籍和无国籍的个体,因此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附加刑。
需要注意的是,刑法中的驱逐出境作为附加刑与《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规定的由公安机关决定、适用于违反出入境管理法的外国人的行政处罚驱逐出境是有本质区别的。
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不得违反我国刑法。除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以外,其他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外国人当然适用我国刑法。如果犯罪的外国人继续居留我国境内有害于我国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并且存在在我国境内再犯罪的可能性,就可以单独或同时适用驱逐出境。
然而,适用驱逐出境应该谨慎进行。在适用时,不仅要考虑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犯罪人的具体情况,还要考虑我国与其所属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国际形势。因此,对犯罪的外国人,不是“应当”驱逐出境,而是“可以”驱逐出境。对于独立适用驱逐出境的情况,判决确定后即开始执行;对于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的情况,从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
驱逐出境仅适用于不具有中国国籍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而不适用于中国公民。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人,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都适用本法。
对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应根据刑法的规定定罪量刑。可以单独判处驱逐出境,也可以将其作为附加刑或主刑和附加刑的一部分。刑法明确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驱逐出境有两种适用方式:独立适用和附加适用。独立适用是针对犯罪情节较轻的外国人,不需要判处主刑的情况下,可以单独判处驱逐出境。附加适用是针对犯罪性质较严重的外国人,已经判处了主刑或其他附加刑的情况下,在主刑执行完毕后适用驱逐出境。
我国对于驱逐出境的适用方式相对灵活。并非对所有犯罪的外国人都必须适用驱逐出境,而是根据案情考虑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等因素,并结合我国与所在国的关系以及国际形势来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