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服刑结束罚金怎么执行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1-21
罚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措施,是财产刑的一种,法院作出罚金的判决后,犯罪分子需要执行,而罚金的多少由很多因素进行确定的,如犯罪情节等,那么判决服刑结束罚金怎么执行?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判决服刑结束罚金的执行方式
自动缴纳
根据修订的《刑法》第五十三条之规定,自动缴纳是指犯罪分子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能够按时、自觉、主动地缴纳全部罚金。犯罪分子的亲属代替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也应当允许。此种悔罪表现可作为减刑的情节适当考虑。
强制缴纳
强制缴纳是指在人民法院规定的缴纳期限届满后,有缴纳能力的犯罪分子不缴纳或不足额缴纳罚金,人民法院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强制犯罪分子缴纳。强制措施包括查封、变卖财产、冻结存款、扣留收入等。对有缴纳能力而不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在采取强制措施、变卖其财产或执行其钱款时,应当扣除其拖延履行罚金的利息,利息可以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以给予拖延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应有的惩处。
随时缴纳
对于不能一次足额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其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缴纳。这一方式有助于保证罚金刑的实现,不受刑罚时效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发挥罚金刑的惩罚作用。
减免缴纳
在判决生效后,由于不可抗力等原因,按原判决数额缴纳确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缴纳。减免缴纳罚金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确有无法抗拒或者基于人道主义事由;2.缴纳原判决罚金确有困难;3.须经犯罪分子本人、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申请;4.经人民法院查证上述情况属实。只有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考虑减少或者免除罚金。
刑法对罚金数额确定的规定
根据《刑法》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犯罪情节是表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各种事实,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的数额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必然要求。在决定犯罪人的罚金数额时,应以犯罪人的犯罪情节为根据,并酌情考虑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比例制
不规定具体的罚金数额,根据犯罪数额的一定比例确定罚金的数额。例如,《刑法》第159条规定:“犯虚假出资罪或抽逃出资罪的,并处或单处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的罚金”。
倍数制
不规定罚金的具体数额,根据犯罪数额的一定倍数确定罚金的数额。例如,《刑法》第153条规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比例兼倍数制
不规定具体的罚金数额,根据犯罪数额的一定比例和倍数确定罚金的数额。例如,刑法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各种犯罪均规定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的罚金。
特定数额制
即明确规定罚金的数额。例如,《刑法》第173条对变造货币罪即规定了这种情形。
抽象罚金制
即只抽象地规定判处罚金。例如,刑法对犯罪的单位都是只抽象地规定判处罚金。此外,也有对个人的某些犯罪只抽象地规定判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