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5-24
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种类,属于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被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可以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并在劳动中与普通公民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但在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3年。
1. 不予关押,不剥夺人身自由: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不羁押在监狱、看守所等执行场所中,仍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也不离开自己的家庭,不中断与社会的正常交往。
2.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自由: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包括限制政治自由、担任领导职务、外出经商、迁居等自由。
3. 自谋生计,同工同酬: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动中与普通公民同工同酬。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二条规定,判处管制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管制的执行由地方社区矫正机构进行,即县级司法行政部门执行。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但在数罪并罚时可以延长到3年。管制刑期的上限虽然比拘役长,但由于管制只是限制人身自由,而拘役是剥夺人身自由,从性质上讲,管制仍轻于拘役。
根据刑法第39条的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聚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 按照执行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 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5)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执行机关批准。
根据上述规定,管制本身不包含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如果被管制的犯罪分子需要剥夺政治权利,应当把剥夺政治权利作为附加刑判处,其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满后,执行机关应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并发给本人解除通知书。同时,如果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也应当宣布恢复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