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2-15
管制作为一种开放性刑种,从逻辑上来说是最轻的一种刑罚。然而,由于管制没有缓冲手段,一旦罪犯被判处,就必须立即执行,且执行过程中可以减刑。缓刑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刑种,而是刑种的附条件不执行方式。虽然缓刑也需要执行,但其执行方式不同于具体刑种的执行,只是一种考察方式。缓刑的作用是达到“有刑无刑”的效果,即虽然罪犯被判处具体刑罚,但刑罚并没有实际执行,通过缓刑考察来达到执行刑罚的目的。
因此,从法律属性上来看,缓刑的适用比管制更为“轻”,更符合现代教育刑的要求,更有利于实现刑罚目的。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法院适用缓刑的数量远远高于适用管制的数量。2003年,全国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并适用缓刑的人数占比为18.47%,而判处管制的人数占比仅为1.58%。2004年,适用缓刑的人数占比为20.53%,适用管制的人数占比为1.67%。2005年,适用缓刑的人数占比为22.23%,适用管制的人数占比为1.76%。
因此,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取消管制并将犯罪判处拘役或不超过3年的有期徒刑,并同时宣告缓刑来弥补,不会在司法上引起大的冲突或混乱。
缓刑和管制的适用期限大致相同,但缓刑还有较长的考验期。缓刑和管制都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执行,但管制是不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的刑事处罚,由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在执行期间,被执行人遵守的规定大致相同,但管制还有一项规定,即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其余四项规定的内容完全相同。
因此,从这些比较来看,缓刑的适用和执行与管制的适用和执行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从技术层面上讲,取消管制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管制期满后,执行机关应宣布解除管制,这也意味着刑满释放,恢复人身自由。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配合,如果没有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并公开宣告。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发现未判决的其他罪行或严重违反缓刑监督管理规定,应撤销缓刑并执行原判刑罚。
因此,管制的直接后果是刑满释放,恢复人身自由,与其他自由刑种执行完毕后的效果相同。而缓刑的直接后果是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虽然这是在考验期内的附加条件,即没有再犯罪、发现漏罪、且没有违反缓刑监督管理规定且情节严重,但对大多数缓刑犯来说,这个条件几乎无法实现。从法院每年适用缓刑的数量和比例来看,可以看出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因此,废除管制并将其替代为判处拘役或不超过3年的有期徒刑,并同时宣告缓刑,不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后果,只会产生明显的积极后果。因此,笔者认为在修改刑法时应考虑这一点。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三年。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一年。
管制是一种不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但限制其自由的刑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仍然生活在原先的社会环境中,与家人同住、同吃,仍在原工作单位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如果没有工作单位,仍可以从事原先的工作,如经商、出卖劳动力等。管制的监督改造不是由监狱依法执行,而是由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进行监督改造。
拘役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获得报酬。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之前被先行羁押的时间按每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剩余日期为实际执行管制的日期。例如,某罪犯被判管制三个月,判决前先行羁押三十天,实际执行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减去折抵天数六十后的剩余期限。
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时间,一日折抵一日刑期。
此外,管制会留下案底,而拘役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