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29
公平交易权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的获得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公平交易权的核心在于消费者以一定数量的货币可以换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这也是衡量消费者利益保护程度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衡量某种交易是否公平还包括交易过程中消费者是否获得实际或心理上的满足、当事人是否出于自愿、是否存在强制性或歧视性交易行为等。
公平交易权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在满足生活需求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当他们因对某种商品的强烈需求而不得不接受不公平的交易条件时,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合理,消费者在无法辨别真伪的情况下,只能依赖销售者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因此更容易成为销售者欺骗的对象。因此,通过法律对销售者行为进行规范,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带来的快速、便捷的服务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进行网络消费,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消费群体。然而,网络消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传统交易模式相比,消费者无法凭借自身经验和对商品的鉴赏力做出与所购商品或接受服务相等的判断。尽管网络消费中的公平交易权与传统消费并没有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消费信息的过度扩散、消费者与销售者信息的极度不对称等因素,网络消费中的公平交易权更加需要关注。
首先,网络消费中存在大量的格式合同。为了追求交易双方的效率,网络消费中通常采用大量的格式合同。然而,这些格式合同往往由销售者一方制定,没有体现消费者的真实意思表示,消费者只能整体接受或拒绝,无法对其中的任何条款进行协商。销售者凭借其经济优势,在格式合同中加入了许多“霸王条款”,如减轻或免除自己的责任、加重消费者的责任、缩短法定瑕疵担保期限或约定有利于自己的管辖法院或仲裁条款等。这些合同表面上符合契约自由原则,但实际上违背了契约正义的要求,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网络消费中存在虚假信息的发布。销售者在网络消费中发布的商品信息往往具有极大的诱惑性,促使消费者心动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但销售者收到款项后却拒绝交付商品,这实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目的是为了牟取暴利。此外,消费者凭借销售者提供的电子产品、图片介绍等对所购商品进行鉴别,但这些信息往往夸大其词,实物与网络宣传相差甚远,消费者并未获得所期望的商品,这显然也是一种不公平交易。另外,销售者利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有意隐瞒真实信息,消费者无法联系销售者以获得退换货等售后服务,更不用说解决赔偿纠纷了。
我国目前关于网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保护规范严重缺失,消费者的权利难以得到救济。为了维护网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创造一个透明、和谐的网络消费环境,我们亟需采取以下措施:
为了方便消费者核实销售者的身份和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应要求网络销售者承担必要的信息披露义务。政府应加强对网络销售者的监察力度,建立类似于非网络销售者的管理体系,如设立电子营业执照,要求网络销售者提供真实的身份证明,实行实名审查制度,并提供给消费者随时查阅。这将有助于完善网络消费的售后服务和解决赔偿纠纷。同时,还可以根据消费者对网络销售者的评价,委托相关权威组织进行公正、真实的信誉评定,建立信用体系,促进网络消费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障交易双方地位的平等,应对销售者在信息发布和格式条款使用方面进行强制性规定,切实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建议政府机构提供相关的网络消费格式合同示范文本,指导销售者合理、合法地订立合同,对网络消费者的权利、销售者的义务、纠纷解决方法等重要事项作出公平合理的明确规定,并进行突出标识或强调。同时,政府部门应落实审查监督机制,根据消费者的投诉及时要求不公平条款的限期更正。
扩展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咨询、救济渠道,降低救济成本,能够充分调动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并有效遏制商家的投机行为。除了加大行政、司法等传统救济力度外,还应积极寻求新的纠纷解决途径,如建立权威的全国性在线投诉、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互通优势来增强消费群体的团结性,鼓励集体维权和证据收集,减少因空间距离而造成的巨大维权成本,全面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是自身权益的最有效保护者,因此应加强网络消费方面的知识,提高对网上陷阱的识别能力。学会理性消费,注意辨别真假信息,避免上当受骗。在出现纠纷时,消费者应积极应对,收集能够证明因果关系的材料、凭证、单据等,向有关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