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食品商贩适用食品安全法
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6-12
层出不穷的危害食品犯罪案件让人民群众都在问一个问题:我们还能放心地吃什么?食品安全关系社会民生,为数最多的个人食品商贩更是需要注意管理。那么,个人食品商贩适用食品安全法吗?受食品安全法约束吗?下面的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解答。
个人食品商贩需遵守食品安全法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对社会的威胁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也为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许多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如瘦肉精、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等。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断动摇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在危害食品犯罪案件中,大多数被告人都是个体食品商贩。
个体商贩的特点
个体商贩的生产销售规模较小,通常在集市、街头巷尾通过开设小型店铺、摊点等方式经营。这些经营者的学历较低,缺乏较高的文化知识,就业渠道较为狭窄,通常是通过从父辈、师父那里学习食品加工工艺来谋生。此外,在基层地区,危害食品犯罪的生产加工者往往呈现家庭化。由于低廉的房租、缺乏卫生检查和监管要求、便于加工以及隐蔽性强等原因,这些地方成为了食品安全犯罪的温床。
个体食品商贩也受食品安全法约束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等活动,都应遵守该法律的规定。因此,个体食品商贩也不例外,他们应受到《食品安全法》的约束。
基层地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形成原因
在基层县市或农村地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具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通常是隐蔽且不易被人察觉的潜在原因。因此,这些地方往往成为此类犯罪的“高发区”和“重灾区”。
成因一:民间传统工艺的延续
部分被告人并不认为他们的加工食品过程中添加的非食品化学原料是违法行为。通过审理此类案件,我们发现部分被告人认为添加非食品化学原料是民间传统工艺的一部分,没有意识到法律规定不应该这样做。此外,即使是部分被告人了解法律规定,他们认为自己添加的非食品添加剂如果使用较少,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他们没有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具体危险性和长期危害性,从而滋生了犯罪行为。
成因二:消费者需求导向影响
一些被告人在加工食品中过量添加某些物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油条中过量添加明矾可以使其颜色更好看,口感更好;在卤肉中添加亚硝酸盐后可以使其色泽鲜亮。因此,消费者会优先购买这类食品。从销售角度考虑,一些被告人知法犯法。
成因三:犯罪隐蔽性较强
大多数生产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犯罪场所是私家作坊,甚至是地下出租屋,这些地方容易逃脱监管部门的检查。
成因四:监管缺位和滞后
根据近两年办理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情况,涉及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主体大多数是无照经营、无许可证经营、未达卫生标准的个体商贩。食品安全犯罪长期存在,但对于这类犯罪的处理却存在滞后性,执法往往在违法之后才进行。
全社会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打击危害食品犯罪是当前法治国家应该下决心解决的社会安全问题,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在这一进程中,不仅仅是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因为受害者群体不分贵贱、种族、阶层和贫富,这种潜在的危害会叠加并延续到子孙后代。在坚持严厉打击的同时,通过消费群体的消费导向、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作用,最终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