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定经营者欺诈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利 > 公平交易权法律知识

怎样认定经营者欺诈

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09-14

 
104329
如今有一些不法商户采取虚报价格、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消费者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应当及时向工商部门反映。怎样认定经营者欺诈?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何判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判断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采用的手段来判断。以下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 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4) 以虚假的价格表示销售商品,如“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6)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7) 以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

2. 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如果经营者的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个别消费者不能以证明自己发生误解来主张欺诈行为成立。

3. 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虽然法律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但从欺诈行为的定义来看,经营者的故意心理是必要的。

欺诈消费者的赔偿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有欺诈行为的商品或服务,应按照以下方式赔偿消费者:

1. 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2. 如果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应支付五百元。

根据新消法规定,消费欺诈的赔偿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这一规定是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最低限度,而非最高限度。

总之,欺诈消费者的手段多种多样。工商部门通常从欺诈手段、是否误导消费者和主观故意等方面来认定欺诈行为。如果确认构成欺诈行为,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至少三倍赔偿,并可能受到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在严重情况下,如果对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经营者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延伸阅读
  1. 超前点播,欺诈如何认定
  2. 销售隐瞒新车缺陷的维权途径
  3. 裤子裤脚剪了还能换吗
  4. 民事欺诈行为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5. 消费者购买假货的处理方式

消费者权利热门知识

  1. 如何应对在节假日促销期间遭遇的网购欺诈
  2. 消费者权益保护及民事责任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
  4. 各级政府应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
  5. 消费维权的困难性原因
  6. 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应向谁索赔
  7. 自主选择权的法律意义
消费者权利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