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1-14
构成强迫交易罪,除了满足强迫交易罪的基本要件外,还需要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学术界对于“情节严重”的认定存在不同观点。
一些人认为,“情节严重”指的是使用殴打等恶劣手段进行强迫交易,多次实施强迫交易却不改正,非法牟利数额较大,强迫交易扰乱生产秩序并造成严重后果等情况。还有人认为,情节严重还应包括因强行交易受到行政处罚仍不悔改,将多人打成轻伤,索要的价额明显超出合理价格且数额较大,提供的服务或出售的商品质量低劣,给他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强买强卖手段的强度大,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等情形。
目前,对于强迫交易罪的“情节严重”并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一些省市在司法实践中制定了相关规定,例如浙江省在《关于办理强迫交易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规定》中明确了“情节严重”的内容,包括实施强迫交易行为三次以上、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个人违法所得在2万元以上或者强迫交易数额在5万元以上、以强迫手段推销伪劣产品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以及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强迫交易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的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强迫交易罪的情节严重行为包括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或接受服务、强迫他人参与或退出投标、拍卖、强迫他人转让或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其他资产、强迫他人参与或退出特定经营活动等。
根据《刑法》第226条的规定,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强迫交易的情节严重行为,可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226条规定的行为只有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才构成犯罪。然而,具体的行为如何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刑法》没有具体规定,目前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来界定,这给具体执法带来了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强迫交易行为日益突出,严重扰乱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对于“情节严重”的理解,通常被理解为手段恶劣、非法牟利数额大、造成严重后果等。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将非法经营数额和非法牟利数额作为判断罪与非罪的界线标准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尺度。因此,为了打击强迫交易犯罪,需要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非法强迫交易数额或非法牟利数额的标准。
强迫交易罪侵犯的客体较为复杂,由于该罪通常伴随着暴力、威胁手段,不仅侵犯了市场经济中的公平、自愿和诚信原则,还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因此,从犯罪手段、侵犯客体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来看,强迫交易罪都是比较严重的。虽然一次性的强迫交易数额可能不大,但频繁实施强迫交易的欺行霸市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经济活动。因此,建议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对强迫交易罪的犯罪数额标准进行明确规定。
强迫交易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强迫他人参与或退出投标、拍卖,强迫他人转让或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其他资产,强迫他人参与或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情节严重行为。
强迫交易罪不仅侵犯了交易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商品交易市场的秩序。商品交易应当遵循市场交易中的自愿和公平原则,但现实生活中,强买强卖、强迫他人提供或接受服务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行为违背了市场交易原则,破坏了市场交易秩序,侵害了消费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如果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手段强行交易,就具有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强迫交易罪的客观表现是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的情节严重行为。
暴力指的是对被强迫人的人身或财产实施实际的强制或打击,如殴打、捆绑、抱住、围困、伤害或砸毁财物等。威胁指的是对被害人实施实际的精神强制,以加害其人身、毁坏其财物、揭露其隐私、破坏其名誉、加害其亲属等相要挟。威胁可以是言语或动作,甚至利用特定的危险环境进行胁迫。无论是暴力还是威胁,都旨在使被迫者不敢反抗而被迫答应交易。如果行为人采取非暴力威胁方法要求交易,而不是出于促使交易实现的目的,就不能构成强迫交易罪。
强迫交易罪的主体可以是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该罪。根据《刑法》第231条的规定,单位也可以构成强迫交易罪。对于单位犯罪,将实行两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强迫交易罪的主观表现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