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28
偷拆行为可能构成民事侵权,需要承担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严重的情况下可能触犯刑法,需要承担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刑事责任。对于遭遇偷拆的被拆迁人来说,追究偷拆行为的民事或刑事责任是改变劣势地位的必要途径。具体而言,追责的方法主要包括民事起诉和刑事立案。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将客观事实转化为法律事实来证明当事人主张的必要性。当事人需要在民事或刑事救济程序中提供充分的证据,初步证明存在偷拆行为、损害结果和实施行为的嫌疑对象。
一般来说,当事人应该在第一时间采取视听资料的形式,如拍照、录像,保全现场,并确定目击者,收集证人证言。同时,当事人还应该拨打110报警电话,这是必要的原因:
(1)追究违法犯罪行为是警察的职责范围,警方第一时间介入有利于对偷拆行为人形成威慑和责任追究;
(2)110报警方式会自动形成报警记录,若发生警方消极不作为的情况,这一记录将成为有力证据。
偷拆是拆迁双方围绕拆迁利益进行博弈的极端表现形式之一。房屋被拆之后,被拆迁人陷入被动局面,如何进行利益修复?对偷拆行为进行民事立案或刑事立案是直接针对侵权行为本身的救济措施。由于刑事立案可能出现公安部门消极不作为的情况,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同样,对偷拆行为进行民事立案时,也可能会遇到法院消极不作为的情况,从而延缓或阻碍维权。因此,除了上述直接的救济措施外,当事人还应结合个案,发现拆迁过程中存在的具体违法点,如征地主体与程序、拆迁主体、拆迁客体、拆迁行政管理程序、拆迁补偿安置流程等五个方面的违法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全面违法救济。
在确认适格被告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五款的规定,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因此,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确认被告的偷拆行为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