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5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又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现行法律,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犯罪行为是一定违法的行为,而违法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比违法行为严重,大多数犯罪行为要负刑事责任,而违法行为则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与其他行为也存在区别。首先,违法行为不同于违反道德的行为。虽然许多违法行为同时也违反道德,但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违反道德。同样,有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并不构成违法行为。其次,违法行为不同于法律上无效的行为。违法行为不能达到行为人希望通过违法行为获得的法律效果,但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并不都构成违法。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政违法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而狭义的行政违法仅指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在此,我们采用狭义的定义。根据这一定义,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依法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并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
违宪行为是指违反宪法的行为。在理论上,违反宪法应该是严重的行为。然而,我国宪法对违宪行为的处罚没有具体规定,而一部分违宪行为在民法、刑法等其他法律中有所规定。例如,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和尊严不可侵犯",如果实施非法拘留或辱骂他人,一般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被侵犯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情节恶劣,构成非法拘禁罪或侮辱罪,将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