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规定有哪些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1-26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规定
一、诉讼时效中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四条的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由于以下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下,诉讼时效将中止:1. 不可抗力;2.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3. 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4. 权利人被义务人或其他人控制;5. 其他导致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的障碍。在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况下,自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后,诉讼时效期间将届满。
二、诉讼时效中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发生时,诉讼时效将中断,并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诉讼时效期间:1. 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2.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3.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4. 其他与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情形。
民事诉讼时效抗辩
一、定义
民事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在诉讼已进入阶段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要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以对方当事人违反诉讼时效规定为依据。
二、适用范围
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除非其能够基于新的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抗辩仅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即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债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基于债务关系而产生的,请求特定人进行特定行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