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1-24
民事诉讼中的上诉审理已经是终审程序,因此,在终审判决后,当事人无法再次上诉。然而,如果确实存在错误,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申诉,争取再审。
1、必须具备适格的上诉人。
被告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在经过被告人同意后,可以提起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起上诉。
2、必须符合法定的上诉期限。
(1)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2)上诉人在上诉期限内要求撤回上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上诉人在上诉期满后要求撤回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后决定是否允许撤诉。
3、需要注意:
(1)共同犯罪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自诉人只对部分被告人的判决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只对部分被告人的判决提出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
(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只有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上诉的,第一审刑事部分的判决在上诉期满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应当送监执行的第一审刑事被告人是第二审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在第二审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结前,可以暂缓送监执行。
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不服,必须在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后的10日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不服的,提出上诉的期限为5日。原审法院做出判决、裁定后,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应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请求。
有权提出上诉的人包括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在经过被告人同意后,可以提起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起上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指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近亲属指的是夫、妻、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公民的守法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基石,对于法律的实施来说,公民的守法意识至关重要。守法意识源于自发的守法动机,即主观自觉性。主观自觉性受到价值合理性的支配,如果法律被视为良法,公民就会对其产生一种价值上的认同感。这种法律具有权威性和至上性,公民会因此产生自觉遵守法律的内在动机和原因。然而,对于不公正或不正义的法律,应通过正当程序进行修改,否则公民不会自觉遵守。公民守法意识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公民的主体地位,二是存在良法。
公民应认识到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们应相互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每个人都有权主张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自己权利的确立是以承认和尊重他人权利为前提的,而对他人权利的承认与尊重又是以自己权利的确立为保证的。良法正好体现了每个人权利上的平等地位和尊重对方权利的价值观,良法的存在为公民守法提供了客观条件。
对于发生利益冲突的双方来说,他们向官府或长官请求裁决,是为了解决争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活动可以被视为告状或辩护的行为,旨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败诉一词的意义首先需要有诉讼的存在。诉讼是一种特定的机制,通过特定的国家机关,在纠纷双方主体的参与下,以国家公权力解决社会纠纷。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中,诉讼形式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所谓败诉,实质上是指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民事权益纠纷所得出的结果。而诉讼结果则是指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适用,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裁定。在裁判文书中,诉讼结果可通过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等形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