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0-18
侵害财产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广泛认识、接受、运用和操作,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被人们认知、改善、接受和应用于法律实践中。
在传统的侵害财产权情形下,并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各国法律都规定,财产权受害人无法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也不能通过精神损害赔偿来救济财产损失。当财产权利遭到侵害时,受害人只能请求赔偿由此产生的财产损失,而无法请求超出财产利益范围的损失的精神赔偿。即使是侵害债权、知识产权等涉及人身利益较为明显的侵权行为,受害人也只能就财产损失部分请求赔偿,而不能超出财产损失范围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也不能对加害人进行“惩罚”,以儆效尤,无法完全补偿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然而,侵权行为对人身权利的侵害,往往给受害人及其亲属带来精神创伤和损害。仅仅通过财产补偿无法完全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无法有效抚慰其精神创伤和伤害。尤其是在侵害精神性人格权的情况下,大多数受害人并没有财产利益的损失,而只是遭受了精神利益的损失。如果不允许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那么受害人的损害将无法得到救济。此外,这种处理方式无法有效地惩罚加害人,不利于社会关系的调和,且不符合救济人格权和身份权的要求。
然而,在日本,对于侵害财产权的情形,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取得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