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4-15
一般情况下,涉及财产的案件并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除非涉及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如果侵权行为导致这些物品永久性丧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根据是否满足精神损害赔偿法规定的构成要件,精神损害赔偿可以分为可赔偿性精神损害和非可赔偿性精神损害。可赔偿性精神损害指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精神损害,否则就是非可赔偿性精神损害。
判断精神损害是否可赔偿是一个难题。欧洲学者认为,在确保责任不过分的情况下,才能构建有效、有意义和公正的赔偿体系。各国普遍以法定为限。台湾学者认为,可赔偿性精神损害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遭受的痛苦,且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获得赔偿。然而,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只是对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行了大致规定,对于可赔偿性的具体要求在2001年的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八条中规定了"造成严重后果"才能判决赔偿。而"严重后果"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如何确定呢?
可赔偿性应以中立第三方的标准来判断。可赔偿性精神损害通常表现为精神痛苦,而精神痛苦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首先,确定是否痛苦是困难的。忧郁、绝望、怨愤、失意、悲伤等词汇有时反映了精神痛苦,但这些词汇通常不适用于法律。其次,同样的精神损害对不同的人造成的痛苦程度也不同。例如,关羽在刮骨疗毒后仍能下棋,而林妹妹的一句无意之言就会让她痛不欲生。因此,不能以当事人的主观标准来确定精神损害。中立第三方标准以普通正常人的标准来判断精神利益的损害是否达到"严重程度",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感受为准,甚至在当事人不知道自己受到精神损害的情况下也可以确定。在审判中,法官根据经验法则来进行判断。
非可赔偿性精神损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根据损害行为的性质,精神损害可以分为侵权精神损害和违约精神损害。
侵权精神损害是指加害人的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相对较为成熟。根据侵害的对象不同,侵权精神损害可以分为侵害人格权精神损害、侵害身份权精神损害和侵害特殊财产权的精神损害。
违约通常不会导致精神损害赔偿,但是违约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是很常见的。此外,除了遵守违约无需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外,大多数国家在立法或判例中也承认特定合同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此持肯定态度,在《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916条中规定了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中包括"非财产损害"。
根据是否涉及责任竞合,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可以分为竞合违约精神损害和特定合同违约精神损害。竞合违约精神损害和侵权精神损害类似,只是可以通过违约赔偿请求权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特定合同违约精神损害根据合同目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获得满足为目的的合同违约精神损害和以消除痛苦为目的的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以获得精神满足为目的的合同例如旅游合同,以消除痛苦为目的的合同例如医疗服务合同(不构成侵权)。具体分类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