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损害精神赔偿法律适用的探讨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民事侵权精神赔偿法律知识

离婚损害精神赔偿法律适用的探讨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5-02-06

 
98363

案情

2005年,张红与刘刚登记结婚,两人于2007年生育了一个男孩,名为刘晓。张红于2008年12月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武宁县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被告刘刚离婚。在庭审调查中,张红突然提出刘晓并非刘刚的亲生儿子,而是她与他人所生。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原告和被告于2009年2月9日在江西公安专科学校物证鉴定所进行了亲子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刘晓与刘刚没有血缘关系,但与张红有血缘关系。因此,被告刘刚向法院请求原告支付20000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分歧

对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法律适用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况下,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原告张红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生育了一个孩子,因此可以认定她与他人同居,法院在支持被告请求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时应适用该法律条文。

第二种意见

另一种意见认为,原告与他人生育子女并不一定是与他人同居的结果。因此,法院不应适用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而应适用《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相关规定。

管见

笔者支持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从被告的角度来看,原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生育子女,对被告的精神造成了巨大伤害。因此,被告有权要求侵权者赔偿精神损失。然而,在庭审中,被告并未提供原告与他人同居的相关证据。因此,这里的精神损害赔偿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离婚损害精神赔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通奸生育子女并不一定构成“与他人婚外同居”的赔偿要件。换句话说,通奸生育子女与“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并不等同。因此,本案判决精神损失赔偿的依据应是《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相关规定。

江西省武宁县人民法院:上官晨南

延伸阅读
  1. 案情
  2. 民事起诉状
  3. 原告诉状
  4. 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的定义
  5. 家暴离婚起诉书的撰写

一般侵权热门知识

  1. 出售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
  2.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
  3. 窃听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4. 手机号是否构成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5. 员工与领导谈话的隐私权问题
  6. 夜宵摊晚上太吵扰民投诉哪个部门
  7. 微信上被骗了钱怎么办?还可以追回吗?
一般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